首页/ 热点专题 / 党史学习教育 / 正文

大生产运动与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

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:2024-01-15 15:32

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,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乡村问题的紧迫性、严峻性,进行了以乡村建设运动为代表的尝试,但效果很不理想。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乡村问题,认为“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”。抗战时期,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,基于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系统的乡村社会经济建设,为乡村治理现代化、农村社会组织化和农业经济发展积累了可贵经验。

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福利

1941年是陕甘宁边区经济最困难的一年,毛泽东说:“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,没有油吃,没有纸,没有菜,战士没有鞋袜,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。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,企图把我们困死,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。”

为解燃眉之急,边区政府只能采取加征救国公粮的办法。但沉重的财政负担,很快引起了民怨。如何克服困难呢?办法有两个:一是做减法,减征公粮(1942年的公粮由原定的19万石降为16万石),精兵简政(减少脱产人员数量),减轻农民负担;二是做加法,开展以农业为中心的大生产运动,增加农业产出。由此,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。

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上,毛泽东作《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》报告时指出,“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,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。”在大生产运动中,边区农民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按照不同情况,确定了“耕一余一”“耕二余一”“耕三余一”的粮食生产计划,普遍成立耕种变工队、锄草扎工队。除种好原有耕地外,还鼓励农民积极开垦荒地,开展生产竞赛,踊跃交粮、交草,参与运盐、纺纱、兴修水利、为军烈属代耕等活动。在推动大生产运动的同时,中共中央进一步完善以减租减息为核心的租佃制度改革,有效调动了乡村各阶层的生产积极性。在减租过程中,边区各地还成立了农会、租户会、减租会等民众组织,专门负责处理减租和农民佃权的保护事宜。

经过两年左右的艰苦奋斗,基本实现了自力更生、丰衣足食,边区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1943年,延安市东区黄蒿洼后沟农民曹守富说:“过去吃的是高粱、稀米汤,现在已经为白面条、馍馍、干米饭所代替了。端午节全家聚餐,吃着鸡肉酒菜。”

给农业生产做好加法

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,不仅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更取决于耕作技术、良种推广、生产组织形式、生产资金等要素的配套。边区大部分地方的耕作方式相当粗放。为达到“耕二余一”的增产任务,边府要求普遍提高耕作技术,以提高作物产量。另外,延安各地农民过去种地基本不施肥,经政府提倡后,各地更加注意积肥了,每天都有很多人在捡粪。农民采用各种方法增加肥源,如多养牲畜勤垫圈,多建厕所勤拾粪,沤柴草、挖炕灰和垃圾土等。

发放农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,是边区金融工作的中心之一。1941年12月15日,根据陕甘宁边区银行提议,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农贷委员会,以李鼎铭、高自立等7人为委员。随后,各县也相应成立农贷委员会或办事处。1942年1月,边区政府制定《边区农贷的基本任务和目前的实施办法》。1943年初,根据毛泽东提议,边区政府结合实际先后制定《三十二年度(1943)农贷实施办法》《农贷小组暂行组织办法》《陕甘宁边区农业贷款章程》等。边区农贷分为生产、副业、供销、农田水利等四类。农贷利率长期年息1分,短期月息1厘,以一年为期。1942年,边区银行共发放植棉贷款96万余元,使边区棉花面积扩大了一倍,棉产量由50万斤上升到140万斤。青苗贷款是为解决农作物生长过程中,农民生产生活资金困难,打击高利贷活动而设置的。据统计,1942年,边区银行在延安县、延川县、延长县,共发放棉花青苗贷款46万余元,折合棉花11989斤。农田水利贷款一般由边府建设厅发放,银行协助。1945年至1946年春,边区政府在子长县共发放水利贷款600万元,新修水地316亩,补修水地609亩,增产粮食300余石。

在利用和改造各种民间劳动互助形式,组织群众发展农副业、手工业、运输业的同时,也使旧的劳动互助组织具备了新的性质:限制剥削,奖励劳动,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第一个限制——分散的个体劳动。1943年11月29日,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号召,“把群众组织起来,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、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、一切男女老少的全劳动力半劳动力,只要是可能的,就要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,组织起来,成为一支劳动大军。”经提倡,边区各地普遍流行扎工、变工、锣鼓班子等劳动互助形式,极大地提升了劳动生产率。

给乡村社会一个新面貌

为建设模范的新民主主义社会,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革除陋俗恶习,并通过宣传新风尚,刷新民众精神世界,改变边区乡村的社会面貌。

改造二流子,是从延安县开始的一场群众运动。据边区政府建设厅调查,1937年前,延安市人口不到3000人,而流氓、地痞将近500人;延安县人口为3万左右,流氓、地痞为1692人;边区其他各县的情况与延安大致相似。1940年春,延安县在庙沟乡召开生产动员大会,提出让二流子参加生产。至1941年底,延安县二流子减少了72%。延安县的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,毛泽东称赞:“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。”2月14日,《解放日报》发表社论《改造二流子》,积极推广延安县改造二流子的经验。3月4日至5日,中央生产委员会在延安召开各部队、机关、学校生产总动员大会,朱德指示:“在生产中,不许有一个败家子、一个二流子。”至此,陕甘宁边区改造二流子达到高潮。经过各方面的努力,改造二流子运动取得了巨大成绩,增加了劳动力,巩固了社会安定。

吸食鸦片,是旧社会给陕甘宁边区民众的恶习,严重影响经济建设与社会风气。陕甘宁边区政府禁绝烟毒的主要方式为立法、查禁和发动民众监督等,主要做法是禁绝种植、严查鸦片走私贩卖、改造嗜好鸦片者。为查禁及处理边区境内烟毒犯罪活动,1942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,后来又在重要城镇设立禁烟督察分处。1943年9月11日,边区政府发出《为禁止吸毒事给专员公署县(市)政府的指示信》,对帮助烟民戒烟提出了具体要求,号召形成群众性的戒烟运动,发动烟民进行戒烟竞赛。至抗战胜利,边区吸食鸦片者近乎绝迹。

模范村是在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新生事物。模范村建设,是从延安县开始的。陕甘宁边区第一个模范村,就是延安县柳林区二乡的吴家枣园村。1943年11月,西北局招待劳动英雄大会号召,“劳动英雄要成为团结和推动一个村一个乡群众生产的核心和旗帜。”劳动英雄吴满有率先响应毛泽东“组织起来”和西北局的号召,将吴家枣园村的模范生产经验,推广到整个延安县柳林区二乡,使其成为模范乡。受此启发,更多的劳动英雄纷纷表态,准备将个人的生产经验扩大到全村使其成为模范村。1944年,边区模范村建设进入高峰,涌现出生产模范村、文化模范村、卫生模范村、运盐模范村、纺织模范村等。模范村建设不仅促进了大生产运动继续向深入发展,而且对农村社会改造及农民教化的作用也十分突出。

(摘编自2022年7月28日《团结报》 王今诚/文)